【2歲的秩序期】
吃飯時,妹妹的湯匙不小心掉到地上了,OT宅媽彎腰撿起,卻換來妹妹一陣狂怒哭喊:哥哥,哥哥……。
點心時間,妹妹表示要吃餅乾,宅爸準備要拿給妹妹,妹妹卻堅持指定要媽媽拿……。
愛上關門的妹妹,每次有人要外出必定奔跑過去關門。中午外出回家時,堅持要自己推門關上,卻無法變通要先進家門再“拉門關上”,一直把自己關在外面,要讓她進家裡還要崩潰大哭……。
這樣的情景,是否覺得很熟悉?
2歲左右的孩子,開始想要更進一步掌控身邊的人事物,對人的執著、對事物有著他想要的秩序感,這些看似無理取鬧的堅持,卻是他安全感來源之一。打破了他的秩序,孩子的確就會失去穩定感,進而引發情緒。
我們可以怎麼做?
👉尊重孩子的想法、不必硬碰硬,溫和以對。
👉安全前提下,讓孩子滿足他的秩序。
➡️已經被完成的事情,重來一次也無妨。
例如:再開一次燈(門)讓他關。
把湯匙放下再請哥哥拿給妹妹。
👉被孩子點檯的話,告訴自己孩子最愛我😅,
適時創造一些彈性改變。
👉引導建立步驟與好規矩。
➡️回家要脫鞋放好、換衣服、洗手再做其它。
➡️吃東西要坐好、玩具要收好。
➡️大人要以身做則。
➡️老話一句:
當孩子想自己做,就讓孩子自己做。
秩序期+想要自己做的孩子,趁機培養
生活自理能力。
👉不合時宜的堅持、無法重來滿足孩子時,直接
抱離現場再轉移注意力,情緒穩定後,再好好
解釋。
➡️例子三,後來直接抱進家門,關上裡面
的門,再打開一次讓她關上。告訴妹妹,
進去再推門關。
👉尊重秩序期與教養不違背。
➡️倘若孩子的秩序建立在不好的行為上,
照顧者還是需要去引導孩子。
➡️態度溫和,堅持原則,說到做到,
讓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。
孩子的堅持秩序行為,並不是要故意挑釁,也不是我們沒有教好。有時,只需要暫時放下我們大人的權威,有時只是忙碌的腳步讓我們忘了停下來思考。
讓我們試著停下來,深呼吸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想要的是什麼。
孩子需要的,是我們的彈性、引導與陪伴。❤
#聊聊你家孩子有哪些秩序吧
#大人也有自己不可打破的秩序感
#照片妹妹就是要先自己玩牙刷才給刷